我国皮革机械自动化处于产业形成和快速发展期,服务自动化、特种自动化也开始形成一定竞争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抓住这一轮的智能机器时代产业变革带来的爆炸性增长机遇期,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使我国成为第三次皮革机械革命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在国家将自动化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国内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争相打造自动化产业基地。但总体说来,国内园区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态势较为明显。曾有自动化产业研究专家表示,我国自动化几大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我国在皮革机械自动化的诸多方面仍停留在集成层面,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尤其是在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领域。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同时产业链碎片化比较严重,产业园区同质化、集成化现象开始出现,亟须国家加大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投入和力度,亟须尽快科学布局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技术链,布局产业链。为了抢占智能制造的制高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
一是加强全盘规划,实施非对称的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制定我国自动化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发布我国自动化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把自动化技术对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特别是基础皮革机械水平的渗透、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重点推进减速器、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满足国内自动化产业基础关键需求。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走中国特色的差异化自动化发展道路。皮革机械自动化受制于国内基础皮革机械水平整体落后、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高端产能扩张,又受到巨大市场需求的强劲刺激,应在政府主导和产业投资双轮驱动下走收购再创新道路,一方面通过国家战略开展皮革机械自动化本体、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技术的联合攻关,同时利用市场实现全球关键技术的收购、再创新,以智能自动化为抓手推动我国皮革机械自动化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并以此带动提升基础皮革机械水平和制造业综合竞争力。
服务自动化发展方向相对模糊、全球市场刚刚起步,应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双轮驱动下走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与信息、网络、材料、感知、仿生技术的融合突破,鼓励民营资本和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并通过原始创新不断开拓市场、培育新兴产业;特种自动化应在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双轮驱动下走自主可控的道路,坚持工程牵引、目标导向,强化用户、行业与研发集成的联合攻关,推动工程化产品与应用。
三是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鼓励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开展技术攻关,对近市场和远市场的科技开发活动采取不同的扶持方式,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依托骨干企业或科技院所建设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自动化系统仿真测试平台和基于市场发育积累的大数据中心,搭建自动化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原理验证、原型机测试、数据查询等技术服务,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
联系人:潘经理
手机:13912315697
电话:0519-86969973
邮箱:329881141@qq.com
地址: 常州市新闸镇新昌路118-68号